本报记者胡子傲
专业社工通过需求评估、项目设计,给志愿者提供具体技能培训和行动指南;志愿者发挥“在地”优势,将专业方案转化为实打实的社区服务……社区治理中,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协作,产生不小的“化学反应”。近期,中央社会工作部开展党建引领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融合试点,北京37个社区入选,280余名持证社工、2400余名志愿者骨干互助合作,碰撞出新的火花。
快递员参与治理接诉即办案件数少了
“11号楼电梯井有很大的流水声,应该是漏水了”“华腾园11号楼中间电梯空调不制冷,只出风,太闷了”……朝阳区劲松街道“八棵杨社区快递员志愿者群”共有58名成员,包括30多位快递员志愿者和20多位专业社工,群里时不时就会出现类似的提醒。八棵杨社区人口基数大,工作人员日常巡查难以覆盖全域。社区党委书记宋玮发现,社区的35名快递员对大事小情“门儿清”。“我们可以引导快递员一边跑活儿一边发现社区里的问题,第一时间获取信息。”宋玮说。
今年,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融合试点在社区启动以来,宋玮和其他专业社工促成了“有劲小哥”快递员志愿服务队成立。专业社工提出方案,鼓励快递员志愿者开展“随手拍隐患、随手帮居民、随时报问题、随口宣政策”的“四随行动”,还成立沟通群、配套积分奖励机制。自从快递员成为“治理合伙人”,社区接诉即办案件的数量少了,降幅达51%。
社工变身智囊“凉小鸭”服务队腾飞
在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融合试点中,社工发挥资源整合的专业优势,主动对接辖区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和商户,共同为社区志愿服务注入活力。
在凉水河畔,有一支“凉小鸭”志愿服务队,由青少年和家长组成。右安门街道开阳里第四社区专业社工团队联合社区党委绘制“资源地图”,梳理出四大类资源清单,为“凉小鸭”提供帮助。
市凉水河管理处等单位为“凉小鸭”志愿团队提供指导和工作支持,让巡河护河规范有序;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、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力量为“凉小鸭”的孩子们提供生物多样性等主题培训,让志愿服务往专业化发展。如今,“凉小鸭”已从最初的几位青少年参与巡河,发展成为拥有3000余名注册志愿者、服务时长超过5万小时的品牌志愿队伍。
下一步,本市将孵化更多社区志愿服务项目,社区推动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。